8年老亿乐社区最新下单网址:https://sq.mubail.cn ,请猛戳这里→点击跳转

原创 巴九灵 吴晓波频道

“短剧进入‘短平快’阶段 ,虽然颠覆了传统的生产逻辑,却未同步建立与之匹配的价值筛选机制,于是‘电子榨菜’与‘诈骗诱饵’的一体两面开始显现 。 ”

文 / 巴九灵(微信公众号:吴晓波频道)

“我父亲以为看短剧能领取现金奖励 ,结果不知不觉就被APP植入了木马 ,偷取银行卡信息,没多久诈骗电话就装模作样地打了过来。”

“我被拉到了一个影视传媒群,一开始只要参与短视频调研就能领20元红包 ,后来推广短剧又赚了110元,等到提现时被要求充值4000元,充完以后意识到被骗了。”

临近618大促 ,包括微信 、抖音、淘宝等平台,都拦截、下架了一批违规微短剧 。其中,有的短剧以狗血剧情夹杂了不良价值观 ,有的伪装成“高返利兼职 ”诱导用户充值,甚至暗藏木马病毒窃取用户隐私 。

当“诈骗诱饵”盯上短剧  第1张

短剧被平台下架

这两年,主打短平快爽的短剧火爆了互联网的各角落。在“供需两旺 ”的背景下 ,各路商家都加快了入局的脚步,借势来提升品牌价值 、加速消费转化。

当参与者都在争夺用户注意力时,诈骗分子也嗅到了“商机” ,伪装成版权方 、推广商、平台客服 ,用“保本分红”“躺赚教程 ”布下陷阱 。

短剧风愈刮愈猛,狂欢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。往后的行业,会走向何方?

免费时代到来 ,用户规模暴增

短剧的爆发,首先得益于日益庞大的观众基数。去年6月,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5.7亿人 ,占全国整体网民的52%,超过了网络外卖、文学和网约车的用户数量,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。

一方面 ,看短剧顺应了全球内容消费从整块时间,转向碎片化的趋势。同时,短剧消磨时间的特性 ,也让各平台 、资方、品牌方和创作者趋之若鹜。

2024年以来,免费剧的崛起是行业的一大变化 。去年初,免费剧比例仅有11% ,10月涨到了50% ,到了今年,付费短剧反而成了少数派——不要钱模式,进一步拉动了用户数大盘的增长。

在付费剧时代 ,由于缺少流量入口,短剧必须在短视频平台上花钱投流买广告,然后由“卡点付费”赚钱 ,比如前10集免费,后续的几十集,以每集0.6—1元的价格充值观看。“投流”后产生的收入 ,又会经过“投入产出比 ”的评估,决定是否进行复投 。

通常来说,能形成“滚雪球”效应的作品 ,80%的收入都会被投入进下一轮推广,直到收益率越来越小后停止推广。

以去年爆款短剧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为例,片方最后的收入为付费金额的7% ,扣除制作成本后 ,上亿“票房”仅带来约300万的净利润。充值流水的大头,都以广告费的形式,被抖音、快手等平台拿走 。

当“诈骗诱饵”盯上短剧  第2张

2024年短剧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爆火

然而 ,更普遍的情况是,除了那些仿佛掌握流量密码 、接连制造爆款的头部玩家,多数作品在初期就难以摆脱“滚雪球效应 ” ,被困在“3天定生死 ”的行业魔咒中 。一部短剧推出后,收不回成本是常态。极端如国内某头部平台,曾连推19部剧 ,结果皆告失败。

据统计,过去仅2%的爆款短剧,带来了约79%的收入 。这种“低成本、回款快、高风险 、高回报”的产品特征 ,也促使各方开始探索新的盈利路径。

平台大战,争抢蛋糕

过去1年,各大巨头正在发力整合资源 ,全力打造自己的短剧平台 ,聚拢受众的同时还能吸纳更多出品方,形成规模效应——为单剧付费的用户虽然有,但比例有限 ,且极为分散,就算他们肯为爆款付费,也架不住每一部都要掏钱。

以抖音为例 ,新推出的“短剧卡”,允许用户选择“看广告解锁后续剧集 ”或“付费会员解锁全平台” 。快手也上线了类似的“2.8元3天看8000+部剧”的会员服务体系。

付费变化之下,平台开始采取通过观看时长与出品方分成的方式 ,激励作者创作。

如此一来,用户多了低成本或免费看剧的选择,出品方有了新的变现方式 ,平台则加速了生态建设,将分散的短期消费转化为长期用户粘性 。

当“诈骗诱饵”盯上短剧  第3张

付费观看短剧

除此之外,巨头们还“单开 ”推出短剧APP ,比如抖音旗下的红果短剧 ,月活跃用户数已经飙升至1.73亿,同比暴涨近600%,直接进入在线视频APP前十名。1.5小时的平均使用时长 ,也超过了各大长视频平台。

而爱奇艺、优酷等也纷纷反击,打造了5分钟以内的竖屏微剧场和20分钟以内的横屏短剧场,并将短剧纳入VIP会员权益 ,强化“长+短”内容生态,还向内容方让利70%以上分成,刺激优质内容供给 。

在平台里有了“端原生” ,制作方摆脱了过去没有入口的尴尬——既可以沉淀粉丝、打造品牌效应,还能通过中插广告 、品牌冠名、平台分账及达人带货等多元化渠道获利。

数据显示,从去年6月到11月 ,有单平台给出品方的总分账从1亿增长到3亿。有20多家单版权方在年内累计分账破亿,有100多家破千万 。

高速爆发下的内卷和诈骗乱象

在单剧付费时代,短剧多以猎奇、夸张 、狗血的情节吸引着大龄 、下沉市场的人群 。到了免费时代 ,新吸引了更年轻化、女性且以高线城市为主的人群。下游受众的改变 ,也推动了上游内容端的多元化。

比较明显的,是“霸总 ”“狗血”题材式微,家庭、都市题材开始崛起 。分成和观看时长挂钩后 ,以往的“十集卡点收费,后续剧情疲软”现象也在改善,内容精品化的趋势愈发凸显。

目前 ,几乎所有业内知名影视公司都已入局。调研估算,2024年,我国短剧行业直接就业岗位约为21.9万个 ,算上间接带动的,总岗位数超过了64.7万个 。多样化的职业需求,显著扩大了影视行业的就业容量 ,也为传统影视从业者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。

当“诈骗诱饵”盯上短剧  第4张

短剧举行开拍仪式

随着规模的扩大,内容制作成本也开始显著上升,——两年前 ,一部百集短剧的成本可能只要10万 ,主演也就几百元一天,如今基本都涨到了六七十万,少部分能达到数百万 ,头部演员的单日片酬也来到了两三万。

尽管“精品化”的曙光已经初现,但模式的变革与内卷,正让短剧从生产源头 、消费终端 ,到平台运营、制作方等各个环节,都处于多股势能的交织与博弈之中 。

各方犹如聚在一块“捏橡皮泥 ”,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 ,使其更贴合市场需求、更具盈利潜力,也更能满足观众多元的审美与娱乐需求。

比如今年初,有电视剧导演推出了一部号称投资800万元 、主打精品化的作品 ,上线之后反响平平。业内认为,该剧试图兼顾“短剧节奏”与“长剧质感”,模糊的定位反而导致了“两头不讨好 ”——追求刺激的短剧观众难以适应相对缓慢的文戏铺垫 ,而长剧观众又嫌其叙事潦草 。

有业内人士认为 ,观众的口味,市场的变化,让当下创作有太多的不确定性。

泥沙俱下 ,又带来了各类乱象乃至诈骗日益猖獗。例如,部分短剧APP设置复杂的付费机制,以“解锁全集”“限时优惠”等幌子 ,诱导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支付高额费用,且存在自动续费等“隐性消费 ” 。还有设局者以“短剧投资“为名,让许多人血本无归 。

如此现象 ,也与眼下AI等工具的迅猛发展先关。当短剧的入门门槛不断降低,原本纯粹的内容消费,逐渐转变为了一个流量入口和营销渠道。许多不良分子 ,把短剧当成了一种低成本、高效率的导流工具 。

这也再次印证了内容行业成本下降后的矛盾之处——“短平快”虽然颠覆了传统的生产逻辑,却未同步建立与之匹配的价值筛选机制,于是“电子榨菜”与“诈骗诱饵 ”的一体两面开始显现。

当“诈骗诱饵	”盯上短剧  第5张

首部AIGC科幻短剧《太阳坠落之时》

结语:

“橡皮泥 ”未到定型之时

根据产业白皮书 ,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约为504亿元 ,同比增长35%;相比之下,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下降了23%,为425亿元——此消彼长 ,让短剧的体量首次超过了电影。预计到2027年,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,算起来 ,未来3年的年均增幅能达到约26% 。

如无意外,短剧在大盘上和电影“倒反天罡”,是一股不可逆的趋势。当然也不排除 ,电影行业会出现更加强势的反弹和增长——那至少需要“很多很多部《哪吒2》”。

在存量市场增长有限的情况下,短剧出海,也让本就具有海外平台播放优势的爱、优 、腾再添薪火 。有业内人士预估 ,未来10年全球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美元,其中中国150亿美元,海外超350亿美元。

当下的短剧爆发期 ,与短视频刚兴起时颇有相似之处——后者曾凭借对图文内容的“升维 ” ,掀起了一场新内容革命。而短剧在叙事深度上超过了短视频,制作成本又远低于长剧,如此兼具轻量化与高效性的特点 ,重组了内容与商业的多维度优势 。

可以说在未来,没有一个做市场营销或者内容经营的人,会忽视短剧模式。

比如品牌端 ,在国产美妆品牌率先享受到首波营销红利后,近百家大牌纷纷效仿,开启了“人均重生”——曾以“不做广告”闻名的星巴克 ,用短剧推进下沉市场;肯德基的《重生之吃货皇后惹不起》、蜜雪冰城的《雪王的穿越日记》、太二酸菜鱼的《实习霸总狂宠卖鱼妹》,各种“buff叠满 ”;香港的周大福,决定投入1亿美元资金 ,用于支持短剧公司及相关项目……

当“诈骗诱饵	”盯上短剧  第6张

图源:网络

互联网大厂同样没闲着,美团 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用投放短剧来抢占618和双11的流量;小红书把站内的短剧都配上了英文字幕……

此外,“微短剧+文旅”“短剧+游戏”“短剧+网文 ” ,以广电总局等“国家队”为首的各行业 ,都抢起了风口,连深圳卫健委都在霸总剧里当起了医生……

回顾内容行业的发展脉络,若参考公众号和短视频 ,当前短剧或许还处于初期阶段。预计到2025下半年,随着AI的深度介入,行业将出现更多的新现象和商业探索空间 。

总之 ,这块充满可塑性的短剧“橡皮泥”可能还远未到定型之时 。

本篇作者 | 袁一音 | 责任编辑 | 何梦飞

主编 | 何梦飞 | 图源 | VCG

原标题:《当“诈骗诱饵 ”盯上短剧》

阅读原文

8年老亿乐社区最新下单网址:https://sq.mubail.cn ,请猛戳这里→点击跳转